我平时阅读了不少与机器人相关的著作,但《机器人的未来——机器人科学的人类隐喻》一书却显得格外另类。作者不仅用另类的世界观去研发机器人,还用另类的世界观审视人类文明与人类社会。书中展现了真正的类人机器人作为桥梁与纽带,并最终为人类所用的巨大潜力。

从理论上定义的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的系统。但人文科学却有不可校验和、不可实验、重复观察的特点,使得人类的动机和情绪、心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包括宗教、哲学、艺术在内的人类文明,成为横亘在机器人未来发展历程中的一道道屏障,难以跨越。
但本书作者帕里西,以及位于罗马的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下属的认知科学与技术中心的科学家们,却给未来世界提供了多种从技术和思想领域进行逆向突破的可能。
首先,他们运用仿真的伊普克机器人作为“物理”阿凡达,并用计算机神经网络的复杂反馈来支配机器人的行动,目标是构建出和人类的行为模式相似的机器人,且这些机器人也生活在类似于人类社会的模拟环境中。这里的伊普克机器人虽然是低智能的普通机器人,在实验环境中却表现出了“类人”的智慧。进化机器人技术的工作对象是那些从父母处获得了一组基因的机器人。“有动机”“有情绪”和 “有心理生活”的机器人与对照组的普通机器人或机器人群体相比,在“突变”中显现出了“进化优势”。
在书中,机器人被赋予“动机”,因为“进化”实验的结果也证明,行为的动机层面才是战略层面,而机器人认知仍然处于完成任务的战术层面。类人机器人的研究证明,在竞争中胜出并指导其行为的,是该时刻强度最大的动机。例如,机器人寻找交配对象的动机要比寻找食物的动机更强。而情绪回路不但对机器人的动机决定有积极影响,而且还会优化机器人的行为。
这里的机器人社会就像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机器镜像”。在机器世界的多维镜像中,人类反照自身,会产生一种恍惚感。数百万年来,那些人类自以为神圣的情感、语言、家庭,甚至宗教,原来机器人和计算机在设定好的进化环境中同样会根据算法和神经网络的复杂反馈做出类似的行为、得出类似的因果。实际上,所谓的“情感”“语言”,难道不是在规定环境中适应进化的“算法”吗?
因此,作者声称:机器人是世界上的第四次革命,第一次是哥白尼革命,证明地球不再是宇宙中心;第二次是达尔文革命,证明人类是由自然创造,而非上帝创造;第三次是弗洛伊德革命,证明思维是无意识的;而机器人革命则证明人类不过是一种“肉体的机器”,情感无非是一种“算法”。过去几十年来,类人世已经逐渐变成类计算机世,人类的生存环境由计算机创造;类计算机世之后就将是类机器人世。作者相信类人机器人是未来的机器人,总有一天会建立起真正的机器人社会。
而人类的镜像世界当然远远不止一种,尽管研究者们的初衷是让类人机器人对人类文明有更为感同身受的理解与体悟。如果机器人最终能有意识的话,智能就将只是意识的一部分,而身体与心灵合一的生命则是意识的全部。作者寄望类人机器人不仅模仿人类的形体,还要在社会层面、心理层面和精神层面形成类人的动机、行为模式,乃至文明范式。
本书提出,一个机器人会有多种现象。从哲学意义而言,这也意味着未来的类人机器人将有多种镜像。反事实机器人和反事实机器人社会将成为人类文明的镜像世界,或者实验系统、参照体系。总之,机器人社会和机器人文明将与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平行,构成未来的多种平行世界与多维镜像。

未来的大千世界,可能不仅在人类世,更多是在机器人的乌托邦中演化。从这本厚重的书中以数据统计展现的机器人社会现实来看,有生命、有意识的机器人社会和机器人文明将不再是一种乌托邦。在未来,有可能将由机器人与人类共同构建起多维的乌托邦。
新智元创始人
杨 静
(本文系杨静女士为机械工业出版社《机器人的未来:机器人科学的人类隐喻》一书所作之推荐序)
新智能时代:
机械工业出版社大众图书分社独家运营的微信公众平台。专注人工智能领域最前沿技术,致力引领智能制造创新发展,服务科技工作者和爱好者、智造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分享最新相关图书、文章和资讯。
欢迎关注新智能时代!分享智能制造最新资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信号:smart-era
1.点击屏幕右上角按钮-【查看公众号】
2.【添加好友】-【公众号】-搜索:smart-era

《机器人的未来:机器人科学的人类隐喻》
全面剖析未来机器人的语言、政治、宗教、艺术、心理、
家庭、社会、经济、财产、哲学、历史、文化和技术的建构和演化






